八十载峥嵘岁月,山河铭记;八十载红色血脉,薪火相传。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基因的地域文史资料——《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正式面世。8月30日,该书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泾阳大安书院隆重举行,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回顾光辉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本次发布会暨座谈会由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陕西大安书院共同参与举办。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由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谷绪昌主持。
发布会上,陕西光彩书画院院长、大安书院院长,《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编委会主任吕东先生致辞。他首先对文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所有为本书付出心血的专家学者及与会嘉宾致以衷心感谢。
吕东院长指出,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基石。他强调,泾阳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抗战记忆,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集结、改编为八路军并誓师出征,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出征地,是全民族团结抗战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编纂《抗战时期的泾阳》一书,旨在系统梳理这段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今人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现场举行了隆重的《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首发揭幕仪式。随后,会议安排了赠书环节,向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县档案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以及白王中学、王桥中学等五所学校赠送了新书,旨在切实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抗战时期的泾阳》主编成存义先生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编纂过程与心得体会。该书由四家单位鼎力合作,从海量史料中精心筛选、梳理而成,全书共六章,约40万字,400页,以严谨的历史考证与生动的乡土叙事相结合,多角度记录了红军在泾阳云阳镇、石桥镇等地集结、改编、誓师东征的伟大历程,以及泾阳人民同仇敌忾、全面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有力昭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
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陈启军、程建国、董信义、王明旭、高彦民、雒长安等文史学者与专家们围绕“泾阳抗战历史”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大家回顾了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在云阳设立红军前敌指挥部(八路军指挥部),贯彻落实洛川会议精神,领导红军完成改编等重要史实,指出八路军总部及115师在云阳镇、129师在桥底镇完成改编,同时安吴堡青年培训班为前线输送了大量骨干力量,泾阳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文集的出版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珍贵献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卢鹰先生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的首发意义。他指出,这既是对泾阳抗战历史的系统性梳理与总结,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文化实践。研究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深耕细作,克服困难,最终使这部文集成为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份厚重礼物。
历史的烽烟已然远去,但记忆永恒,精神永存。《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的出版,为我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提供了宝贵载体。此次发布会暨座谈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
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文集首发为契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挖掘利用泾阳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泾阳红色名片,将从中汲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建设家乡、推动泾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活动在周密充实的议程后圆满结束,全体参会嘉宾参观了大安康养中心并集体合影留念。
附:《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编委会人员名单
(一)文集编委会顾问(15人)
卢 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二级教授、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城乡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文集总策划,编审。
王改民:陕西咸阳人,陕西省委原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郭青凡:旬邑县人,曾任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季德礼:咸阳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地域文化爱好者,市乡贤协会高级顾问。
白 描:泾阳三渠人。著名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中国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冯日乾:泾阳白王人。作家、教师,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泾阳县作家协会原主席。
雒长安:泾阳中张人。历史文化学者、教授。省《文博》杂志原主编。
陈启军:泾阳白王人。职业军人,酒泉军分区原司令员。现为西安市杨家村第三军休所军休干部。
王明旭:泾阳中张人。国家二级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主编。
高彦民:泾阳口镇人。记者,作家,咸阳日报原总编。
张世民:泾阳白王人。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现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聘研究员。
李军喜:泾阳云阳人,省外事办原综合处、新闻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王永杰:泾阳白王人。记者,作家,咸阳日报教育周刊原编辑主任。
武健康:泾阳王桥社树村人。省国企退
休干部,社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宏忠:榆林市榆阳区人。高级工程师,泾阳县天然气公司董事长。
(二)文集编委会成员(6人)
吕 东:陕西光彩书画院院长、大安书院院长。文集编委会主任。
谷绪昌: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编委会副主任。
成存义:地域文化学者,省作协会员,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编委会副主任,文集主编。
何冠雄: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共泾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集副主编。
杨锦州:泾阳县党史办主任。文集编审。
吕玉子:西安信德集团董事长。文集出品人。
(三)编委会委员(10人)
姚海滨:泾阳县文联主席。
张 坤: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孙春祥:泾阳县政协退休干部,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杨东峰:泾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
薛文涛:泾阳县交警队干部。
任小钊:泾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王 刚: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
郑 军:泾阳县民政局副局长。
张志勇: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成宏友:泾阳县中小企业局退休干部。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