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人参、梅花鹿、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不仅是地域经济的“金字招牌”,更是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然而,特色产业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常因经营规范、法律认知等问题面临纠纷风险。近日,蛟河市人民法院通过审理一起土特产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从“被动办案”转向“主动服务”,深入产业一线破解经营规范难题,以精准司法服务为本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此前,蛟河法院受理了一起某土特产品商店与消费者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发现,纠纷根源在于商店销售的土特产品存在包装标注不完整问题,即未按规定清晰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经营者地址等关键信息,消费者购买后因信息不明产生顾虑,进而引发诉讼。
承办法官意识到,此类“标注不规范”问题绝非个案,若不及时引导,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影响整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市场信誉,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为从根源上化解风险,蛟河法院迅速组建专项调研小组,由民事审判庭法官带队,深入辖区内土特产品商店、加工企业及产销合作社,开展全链条走访调研。
调研过程中,法官团队直击产业关键环节。重点查看产品质量把控与信息溯源体系,逐一核查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详细了解经营者对普通食品、中药材、保健食品的分类认知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精准掌握了辖区特色产业在规范经营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蛟河法院一方面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一对一讲解和案例化普法的形式,向经营者明确法律红线。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企业对普通商品、中药材、保健食品的法律边界模糊问题,法官团队结合具体案例,从产品属性、监管标准、宣传要求等维度进行细致拆解,帮助企业规避因认知偏差导致的经营风险。
此外,蛟河法院还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整改建议,针对不同企业的规模、业态特点,协助其制定包装规范清单、宣传审核流程,指导企业建立内部自查机制,确保司法服务从“一次性指导”转向“常态化保障”。
这次“从法庭到市场”的司法服务行动,为蛟河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司法动能。经过精准指导与整改,辖区内土特产品企业的规范意识显著提升,产品包装标注规范率、宣传内容规范率均大幅提高,因标注不规范、宣传不当引发的消费纠纷同比下降,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度与竞争力显著增强。
某土特产品商店经营者表示:“之前不清楚包装上少标一个地址也会违法,经过法官指导才知道法律要求这么细。现在按照法院给的规范清单整改后,消费者买得放心,我们卖得也安心,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消费者也反馈,如今购买本地土特产品时,能清晰看到完整的产品信息,对产品质量更有信心,“买本地特产更踏实了”。
未来,蛟河法院将持续立足审判职能,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司法服务模式,通过靶向式普法、预防性司法、常态化指导,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让吉林特产在法治护航下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蛟河市人民法院:宋艺萍 卢雨芯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