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网 > 资讯 >一笔“糊涂账” 重续老友情

一笔“糊涂账” 重续老友情

2025-08-12 14:24:03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老唐,这些年你帮我干的那些活,我心里有数。可这房款白纸黑字,你一直拖着,我这心里头,实在不是滋味啊!”

在蛟河法院的调解室里,原告付某面对昔日好友唐某,终于说出了憋闷多年的话。

“老付,我不是赖账的人!修房顶、收庄稼、跑前跑后,我哪次没帮你?我寻思着,这些力气、这些情分,总该能顶掉一些钱吧?可你这一纸诉状,直接把我告了,我这老脸往哪搁?心也寒透了!”唐某也激动地回应道。

这是近日蛟河法院成功调解的一起横跨十年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现场。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没有简单下判,而是敏锐捕捉到纠纷背后深藏的情感纠葛,通过耐心倾听、精准释法和情理交融的调解,不仅解决了陈年欠款,更让两位反目老友重归于好。

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出于朋友情谊,付某将自有房屋出售给唐某。考虑到唐某经济困难,付某同意其暂缓支付剩余房款28000元。这本是朋友间信任的体现,却不成想成了日后矛盾的导火索。此后的十余年间,付某多次催讨,唐某却始终未能支付。昔日的亲密无间被猜疑和怨气取代,最终付某无奈于2025年诉至法院。

“接手案子时,一看时间跨度这么长,又涉及多年好友,直觉告诉我,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承办法官回忆道。他决定深入了解双方的真实想法,采用了“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两位当事人深入交谈。

调解过程中,法官抽丝剥茧,逐渐厘清了隐藏在欠款事实背后的“隐情”:唐某虽承认拖欠房款,但在他心中,自认为在欠款期间多次主动帮助付某处理事务、操持农活,其付出的劳动价值早已累积成一本厚重的“人情账簿”,应部分抵偿债务甚至全部抵消那笔欠款;而付某将好友直接诉至法庭的行为,让唐某感到被“背叛”,情感上难以接受,抵触情绪强烈。

简而言之,就是“老唐的农活记了十多年账,老付的房款欠下两万八”——双方的对抗,实则是情感表达错位与经济约定模糊共同作用的结果。

找到“心锁”,法官开始“配钥匙”

对唐某,法官既肯定情谊,也划清法律界限,指出朋友间的互助情谊与合同约定的金钱债务属于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不能单方面主张抵消。长期拖欠房款不仅违背契约精神,更严重伤害了朋友的信任基础。同时,法官引导其理解付某无奈诉诸法律维权的选择。

对付某,法官引导换位思考,唤醒共同记忆。一方面肯定其主张债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引导其理解唐某“以劳代偿”的心理动机和付出的事实,唤醒其对昔日深厚友情的珍视。

法官以双方曾经互帮互助的真挚情谊为纽带,反复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的对立情绪显著缓和,均表示愿意放下多年积怨。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放下芥蒂:唐某当场支付21000元房款,付某自愿放弃剩余诉求。这场跨越十余年的纠纷,最终以温情调解画上句号。曾经因债务反目的好友,在法官的调解下解开心结,重拾信任。

【法官说法】

本案承办法官表示,基层法院处理的许多纠纷,尤其是熟人社会中的矛盾,往往掺杂着复杂的情感因素。此案的成功调解启示我们,司法工作不仅要“定分”,更要“止争”,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深入洞悉矛盾背后的情感纠葛,精准运用调解艺术,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注入司法的温情与智慧,是有效化解纠纷、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本案正是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担当。

【编辑手记】

一纸判决易得,弥合裂痕难求。此案中,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经济纠纷下深藏的情感危机,化身“心灵修复师”。通过“背对背”倾听找准症结,以“情法交融”的钥匙打开心锁,最终不仅解决了陈年旧账,更让破碎的友谊破镜重圆,是人民法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传递司法正能量的典范。司法有力量,更应有温度,此案正是这温度最温暖的注脚。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