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网 > 资讯 >承包地上的亲情解冻

承包地上的亲情解冻

2025-08-19 09:43:5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这钱必须说清怎么分!不能就这么算了!”混着哽咽的喊声刺破空气。承办法官注视着调解席:八旬老人枯瘦的双手紧攥着皱巴巴的病历单,浑浊眼底盛满无助。在蛟河法院新站法庭处理过的百余起赡养纠纷中,这不过是寻常一幕,但每个褶皱里都藏着破碎的亲情。

时针回拨至四年前。李老汉的老伴去世,家庭账簿便悄然裂开缝隙。大女儿李娟主动接父亲同住,却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看着妹妹李芳既拿着父亲存折又经营着承包地……随着老人高血压、心脏病接踵而至,每月医药费化作引线,终于引爆了积压四年的委屈。“她这些年既拿钱又占地!现在连护工费都要推脱,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

“赡养纠纷不能简单用判决书裁断。”承办法官在办案笔记中重重写下“亲情修复”四个字。当第四次调解陷入僵局时,法官突然转换策略:“你们可记得父亲上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这记“情感叩问”让姐妹俩同时怔住。趁此间隙,法官精准锁定矛盾焦点——承包地的实际收益分配。

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到《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官用法律准绳丈量争议;从儿时姐姐与妹妹结伴上学到父亲深夜背女儿求医的往事,用记忆碎片拼凑血缘温度。“土地流转收益可以设立共管账户,每月医药费从这里支出如何?”这个折中方案让剑拔弩张的气氛开始松动。

经过五轮“背对背”调解,姐妹俩终于达成和解协议,约定共同赡养父亲。此刻,调解室角落里那盆绿萝的藤蔓,正悄然越过隔离栏缠绕在一起。

当法官运用“诊断式调解”厘清病灶,以“亲情疗法”疏导淤结,用“履行担保”巩固疗效,法律便不再是斩断亲情的利刃,而是缝合伤口的金线。这种既捍卫法律尊严又呵护人性温度的解纷智慧,也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法庭的生动实践。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