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网 > 资讯 >旧账一朝清 当庭调解化干戈

旧账一朝清 当庭调解化干戈

2025-10-14 09:53:25 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一张泛黄的借条,承载了十余年的恩怨;一次耐心的调解,化解了横亘心间的情仇。近日,蛟河市人民法院成功当庭调解了一起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使矛盾尖锐的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充分彰显了司法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本案中,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曾是交往甚密的朋友。十余年前,李某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向王某借款3万元,并立下借据。然而,借款到期后,李某并未按约还款。多年来,王某多次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催要,但李某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期甚至避而不见。昔日好友因此反目成仇。万般无奈之下,王某持着这张已显陈旧的借条,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其归还借款本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意识到,该案事实虽然相对清晰,但时间久远,双方积怨已深,且对借款利息、是否偿还过部分款项等问题存在争议。如果简单地判决,不仅案件执行可能面临困难,更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直面争议焦点,厘清事实脉络。庭审中,双方情绪激动,争执不下。原告王某倍感委屈,认为对方欠债不还,毫无诚信;被告李某则坦言当时困难,对具体金额和利息计算存在异议。法官并未急于下判,而是敏锐地抓住双方争议的核心,耐心组织双方对每一笔账目进行核对,逐一梳理证据,逐渐厘清了案件的基本事实。

融情于法耐心调,春风化雨解心结。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法官意识到判决并非最优解。他采取了“背对背”与“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方式。一方面,单独与被告李某沟通,从法律角度释明,拖欠十余年的借款事实清楚,于法有据,必须履行还款义务,并告知其不履行法律文书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从情理上引导原告王某,回顾双方昔日情谊,体谅被告李某多年来可能存在的实际困难,希望在还款金额和期限上能适当给予宽限。

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多年积怨烟消云散。经过法官用情、理、法相结合的耐心调解,双方的立场逐渐从对立走向靠拢。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互谅互让,当庭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李某分期归还原告王某借款本金3万元,并自愿支付部分利息;原告王某也放弃了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这起纠缠了十余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签字后,李某主动向王某表达了歉意,王某也表示了谅解,双方关系得到缓和。

这起十余年的纠纷圆满化解,不仅为双方当事人卸下了“心理包袱”,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近年来,蛟河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将情理法融入案件处理全过程,用耐心和细心化解矛盾,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了司法力量。

蛟河市人民法院:刘明 巩庆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